佛家認為能夠控制身心的主人—我—不存在;換句話說,獨立在身心之外的我不存在。這表示什麼?這表示當我們在想到「我」的時候,我們心中所想的那個我是一個能夠控制身心的我,或是一個獨立在身心之外的我;但是佛說那個我並不存在。

為了讓各位更清楚了解什麼叫做「當我們在執著我的時候,我們心中顯現了一個能夠控制身心的我,或是獨立在身心之外的我」,我們舉一個例子,應該就能清楚得知。

如果我們年紀大了,滿頭白髮、滿臉皺紋、身體的毛病一堆,一下這裡痛、一下那裡痛;假設交換身體這件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,在這樣的情況下,文殊菩薩出現在我們的面前,問我們:「你要不要和我交換身體?」這時我們會怎麼想?「要,當然要!」甚至我們會小聲地問他:「真的可以換嗎?這樣會不會對您不太恭敬?」這時我們心中會有一種「我想把身體拿去交換」的想法,那種感覺就像我們把自己的東西──杯子──拿去交換一樣,「我有這個杯子,你有另外一個東西,因為我覺得你的東西比較好,如果你願意跟我換,我想要用這個杯子跟你換你的東西。」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想法?因為這個杯子是我們的資具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誰是主人?我們是主人,杯子是我們擁有的東西,這代表我們有主控權,我們可以控制它。如果有人拿我們想要的東西跟我們交換,當下我們就會答應他,「我把這個杯子給你,你把你的東西給我。」這時「我」應該是獨立在杯子之外,「我」能夠控制它,「我」獨立在它之外。

相同的道理,當文殊菩薩問我們:「我們要不要來交換身體?」我們心中會有一個想法:「要,我想把我的身體拿去交換。」在那當下誰是主人?我們是主人。至於身體只不過是我們擁有的資具,我們可以掌控它,甚至我們可以把它拿去換。

以此類推,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記憶力非常差。別人是過目不忘,我們是聽完就忘,記憶力奇差無比,理解力更不用說,不僅記不住,也想不通;簡單來說,記憶力差、理解力弱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你換完了身體,如果文殊菩薩再問你:「我們要不要換一下心?」我們當然想換;文殊菩薩那麼聰明、那麼有智慧,如果可以換,再好不過。這時候,就如同我們想要換掉自己的身體,我們也想要換掉自己的心。當我們想要換掉自己的心時,我們再次扮演主人的角色,而心只不過是我們擁有的資具,我們想要把它拿去跟對方交換。所以此時我們是主人,心是僕人;或是我們是主人,心只不過是我們所擁有的資具。這時,我們心中「我」的感覺是不是獨立在身心之外?所以什麼叫做「獨立在身心之外」?當我把身體拿去交換時,身體被換掉了,我還在這裡;當我把心拿去交換時,心被交換掉了,我還在這裡。意思是我把身心換掉之後,「我」還在原地,這個感覺應該很清楚吧;這代表當我們想著「我」的時候,「我」獨立在身心之外,這個例子非常清楚。我覺得應該找不到比這個更清楚的例子了,所以在觀察我執的時候,應該先從這個例子開始思考。


當我們想到「我」或是「我的身體」、「我的心」的時候,其實那些念頭裡就夾雜著「我是身心的主人、我能控制身心」的想法。現在的問題是:那個「我」到底存不存在?各位應該知道我們在說哪個我吧?當我們想著我的身體、我的心時,我們心中所想的那個我──獨立在身心之外的我──到底存不存在?如果那個「我」是存在的,請問它存在於身心之外?還是身心之內?如果它存在,存在的方式應該只有這兩種,而不會有第三種選項。